|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三平台打造优秀土木工程师 |
|
|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郭小康等同学完成的《大承载力抗震耗能屈曲约束支撑》项目不久前摘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博专项比赛的特等奖,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大型公共建筑提供了一种大承载力、大长度的新型抗震耗能构件,其承载能力提升了3-10倍,已应用于世博中心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每年有70%的大学生承担国家、上海市、校级百余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本科阶段就能得到一流的科研训练。刚刚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清晰地提出:“我们要培养优秀的土木工程师。”
宽口径学科平台:拓展基础能力
“你是什么专业方向的?”对于土木学院大二学生姚振宇来说,这样的问题还要在一年多后才能给出明确回答。从入学起,“土木工程大类”基础平台的课程要一直持续5个学期。
这一“大土木”的新型培养模式,源于十年前的一次大胆革新。“以前土建专业分得过细,基础课程无法拓展,导致学生专业面很窄,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面向21世纪土建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沈祖炎教授透露,专业拓宽方案将原有的土木行业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等专业统一确定为“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一整套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也随后一一出台,并率先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教改试点。
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济培养模式一出来,全国土木类院校纷纷效仿。在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教授看来,“基础性”至关重要,“我们要培养的是优秀的土木工程师,而不是手艺熟练的工匠。只有先把基础打牢拓宽了,学生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才会有创新的可能!”
实践创新平台:享受科研训练
土木学院拥有5000平方米的本科教学实验平台,集演示实验、设计实验、综合实验等于一体,“这里有很多实物,通过自己亲手实验,书本上原来一些模糊的概念就变得清晰多了。”学生小彭说。
走进占据土木大楼一层楼面的500平方米大学生创新基地,可以看到一件件大学生自主设计的创新之作:纸板桥、木塔吊、风力发电机塔架……王佳玉同学的《多高层结构跷动减震技术振动台试验研究》,获首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特等奖;周正正的《截流分离雨水净化装置》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而这一枝枝绽放的创新之花,正是植根于土木工程学院肥沃的实践土壤。
已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新型接头”,是土木学院大四学生王震主持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他说:“正是因为学院有一批直接参与重大工程的老师,我们本科生才有机会接触到大项目,很幸运!”
据悉,创新训练计划顺利结题后,项目组同学可获相应学分。如果取得非常好的成果,甚至还可以代替毕业设计。学院副院长顾祥林教授说:“未来两三年内,学院的教学实验平台要覆盖到20多门主干课程,毕业设计全部采用校内外联合设计或者国内外联合设计。”
国际大赛平台:拥有全球化背景
每年春天,土木学院都有一支优秀的本科生团队飞越重洋,踏上全美大学生土木工程千人大赛场。钢桥拼装、木桥制作、专业论文宣讲……这支特邀的唯一中国代表队,在比赛中每一环节都能精彩亮相。今年捧回了总分第二、三个单项第一、多项排名前三、“最佳精神奖”等多座奖杯。
而在同济土木大楼举办的各级各类大赛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异国青年学子的身影。他们分别来自韩国的高等理工学院、意大利的威尼斯大学、美国的田纳西州立大学……
“在全球化时代,工程技术也日益国际化,我们的工程教育要培养一批能满足国际土木工程界需要、能在全球环境下工作和沟通的卓越土木工程师。”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合华教授说。
国际化优质课程群的建设正在加速。如今,《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钢结构基本原理》……20余门双语课程中,既有学科基础课,又有各专业特色课,每位本科生必须选学其中至少三门。未来土木学院还将以更好的国际教育环境,吸纳外国留学生。
|
共1页 1 |
|
|
|
|
|
|
|
|
|
|
高额学费=背着孩子上学 |
研究生求职 救血癌妹妹 |
|
|
学生头发长老师见识短 |
大学生翻拍"建国大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