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大批优秀学子渴望圆梦大学,北京36所大学分校应运而生。
24年前,经教育部批准,在12所大学分校的基础上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
如今,北联大已成为在京招生大户,为首都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
36所大学分校成立,
1.6万人梦圆大学
1978年7月,距上一次高考招生仅隔半年多,中国又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招生。
“北京市报名人数9.4万,而当年北京只录取1.7万多人。录取结束后,大批考试成绩较好的考生未能上大学,其中高考总分达300分以上的就有1.6万多人,而当年全国半数以上省、市、自治区录取分数线不到300分。”北联大校友总会石春永老师回忆说。这就是北京1978年11月成立36所大学分校的历史背景。
在时任北京市委书记林乎加的倡议下,北京市作出了建立大学分校的决定。北京大学一、二分校、清华大学一、二分校、北京师范大学一、二分校、北京航空学院一、二、三分院、北方交通大学分校等36所大学分校应运而生。其中,理工类有18所,农科类有1所,医科类和财经类各有4所,综合类、师范类、文史类各有3所,共开设140个专业。
分校建立当年,北京市1.6万余名渴望上大学的青年学子圆了大学梦。
在建立大学分校的次年,石春永从北京特种工艺品公司调进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工作,在团委任职。她见证了从大学分校到北京联大的发展。
在石春永记忆深处,那个年代,不少学生都是有十多年社会阅历的青年,还有许多学生已拖家带口了。“小石,帮我买个早点。”石春永想起当时学生因照顾家人时间紧张,经常让她帮忙买早点的事就乐了。她说,当初,不少学生年纪比老师还大,人大二分校同班同学中,年纪相差最大的达14岁。
“人大二分校当初在丰盛胡同,只有五亩三分地,占地面积在所有分校中倒数第二,每次上体育课都要租借月坛体育场。学生大都走着或骑车去上体育课。”石春永说,办学条件差是当时大学分校的普遍现象。
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1979年和1980年大学分校招生人数大幅减少,分别招生1400人和600多人。刚成立的分校,只能依靠本校办学。各大学本校承担了分校绝大部分教学任务,每年派出的兼职教师都在1500人以上。
合并成立北联大,
条件艰苦四易办公地
1982年至1984年,大学分校经历了第一次调整。商学院分院、语言学院分院等12所分校停办,5所分校合并到其他分校。只有北京大学一分校、中国人民大学一、二分校等18所保留下来,专业数也由原来的140个调整为80个。
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在大学分校调整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联合大学。
“当初成立北京联大,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已离休的北联大党委前副书记胡静萍说,当初各学院仍为相对独立的实体,不少人把刚成立的北京联大称为“婆婆”,担心给学院的工作带来麻烦。
克服各种困难成立的北联大,办公条件异常艰苦,曾四易办公地。
“上无一片瓦,下无一分地。”在紧迫、无奈的情况下,校部的办公地点选在了中山公园西门北侧角落里的十来间平房。这个办公点,原是公园工作人员的宿舍及堆放杂物的小院。
当初,来校部办事的工作人员,时不时还要受到公园售票处的盘问。
1986年2月24日,北联大校部从中山公园迁至海淀区花园北路花园春旅馆。办公地点改在一栋低矮陈旧的三层简易小楼的二、三层。“每个房间十平方米,里面只有三屉桌和木板椅。虽然条件简陋,毕竟有了独立的办公楼。但是每天上下班看到周边的北京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邮电学院等高校气派的校门、耸立的高楼,再看看学校的小楼,门口左边挂着‘花园春旅馆’,而‘北京联合大学’的校牌竖立在右边,极不协调。校部在小旅馆办公坚持了4年。”
1990年,北联大校部寄居在丰盛胡同的文法学院内办公,暂时告别了5年的漂泊。1996年1月,校部迁入北四环东路97号小营新校区,北京联大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楼。
北京招生大户,
培养应用型人才
北京联大如今已壮大起来,成为北京的招生大户,为北京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1993年,北京联大调整办学方向,逐步发展成为面向北京城乡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当年,非师范类的第一个高职试点专业原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35人。1994年,高职扩大试点招生专业,5所学院的电子技术、音响工程等7个专业招生239人。”已退休的校党委前书记熊家华回忆说。
目前,北京联大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拥有电子信息技术等8个校级实践教学中心和设备先进的计算中心、1个国家级检测机构、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还设有台湾研究院等23个校级科研机构。该校专任教师170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15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48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0人。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的北京联大,是北京高校中的招生大户,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1998年招生3576人;1999年招生5413人;2000年招生6089人;2001年招生6492人……”随着高校扩招,北联大为解决北京孩子上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5年,学校每年招收普通本专科生都在8000人以上,占到北京高校招生总数的10%以上,北京高考录取的大学生中,每10人中就有一名是北京联大的学子。
30余年耕耘,得到的是丰收的喜悦。北京联大已累计为北京市培养了15万余名毕业生。
在北京联大的毕业生中,既有省部级的领导干部,也有大企业的总裁、科学家、知名作家、资深记者,更有一大批工作在一线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近4年来,北京联大已有近千名毕业生被选拔为大学生村官,名列首都高校前茅。残奥会圣火采集者、2008年首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姜馨田,2008残奥会冠军获得者谢青、姚永全、杜进冉,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俞进等也毕业于北京联大。(北京考试报记者:邱乾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