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雅春何郁
天水地处陇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坐落于此的天水师范学院在50年的发展中,以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依托,努力营造崇尚学术、探求真知、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甘肃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三迁校址、七易校名。2007年5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天水师范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明德、新民、至善”的校训,弘扬“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求发展”的师院精神,不断创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定位,已成为甘肃陇东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知识生产与文化创新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学校现设有12个二级学院、22个教学系(部),有本科专业39个,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应用型专业为补充,文、理、历史、教育、经、管、工、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4万余册,有普通本科学生1.4万多人。700余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22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00人。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12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几年,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44项,有173项科研成果获奖。
高举教师教育旗帜,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学校确立了以“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热爱教育事业、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和富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师资”的培养目标,始终不渝地为陇东南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师资作为学校的服务定位,实现了教学上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大胆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改革;形成教师教育类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的自我塑造创造条件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强化教学实践实训环节、顶岗支教实习等措施,培养了学生的从教技能,实现了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的要求。同时确立了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竞争优势、适应能力强的各类专门人才”的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三大平台”、“两大系列”的课程体系,为甘肃陇东南地区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用型人才,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努力打造学科特色
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本着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型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的思路,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
以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学科为主,构建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目前,“陇右文化”已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建设的不断加强,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逐年递增;学术梯队日臻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数学》等1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实施科技文化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把思想品德、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纳入素质拓展内容,建立了完整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运行机制及评价体系;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灵魂、以活动为载体,按照精品化、特色化、群众化的思路打造校园文化。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全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2004~2008年连续5年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五部委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坚持开放办学,开展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开拓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素质。和英国威根里学院、法国的欧亚管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及省内多所大学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学院曾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中科院院士王梓坤等数十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曾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
多方募集资金,有效资助贫困学生
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面对生源地大部分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千方百计降低办学成本,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多元化资助体系,仅2009年就募集到各类资助金329万多元,初步实现了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面有效资助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制订切实措施,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形成了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具体负责,分管领导、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确保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在毕业生中开展各类考试和技能培训,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学生就业工作的需求等措施入手,创造条件支持学生考研,举办“周六直通车”校园招聘会,校领导带队奔赴各地州市推介毕业生等措施,促进学生就业。
大胆创新,强化德育工作
学校党委重视并善于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来抓,不断探索完善师德师风的教育和评价机制。坚持把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把思想教育内容凝炼、升华,形成了“以良好的形象展示自我、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父母、以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和“爱祖国、爱父母、爱同胞、爱环境、爱学习”的“三要求、五热爱”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优化了育人环境;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认同”教育,使广大师生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提高思想境界。不断探索大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模式,公寓“六进”等活动的开展,使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课堂育人和公寓育人成为全校上下的自觉行动,为全省高校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典型范例;学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被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示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
50年的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的跋涉探索,天水师范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4万余名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心系教育并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的合格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他们扎根甘肃广大贫困地区,献身农村教育事业,默默耕耘,为改变甘肃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天水师院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校工作大局,抢抓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历史机遇,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重点突破、持续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学校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