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边大学:与祖国同庚 为祖国育人 |
|
|
延边大学地处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49年。1999年,学校被正式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05年,学校被列为吉林省和教育部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
六十载筚路蓝缕 六十载风雨兼程
1949年4月,党和国家为了培养朝鲜族高级专门人才创办了延边大学。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1949年建校以后,学校隶属于国务院高教部,1957年划归吉林省所属。1958年8月,学校分立为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工学院。1959年3月延边工学院归并延边大学。在学校创建时期,朝鲜族革命家朱德海、林民镐,朝鲜族教育家朴奎灿等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996年6月,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了新的延边大学。同年10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延边科技大学(筹)并入延边大学。这为全国地方院校体制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被誉为高校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并翻开了学校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延边大学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积淀并形成了“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和“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突出特色、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形成“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设有19个学院,拥有10大学科门类的70个本科专业;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重点学科,7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万人,研究生3千余人,学生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个民族。另有来自18个国家的500名留学生,构成了多元文化荟萃的大家庭。建校以来,10万余名延大学子从菁菁校园走向社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50%以上是朝鲜族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传承和繁荣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事业以及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延边大学1958年被评为艰苦创业先进单位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8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被国务院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模范集体。2001年被教育部评为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学校连续十三年被省政府评为“科教兴农”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吉林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先进单位。学校在2002年、2008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打造学校品牌 突出办学特色
延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师生基本上由朝鲜族构成,并且使用朝鲜语授课。从1958年开始,学校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奠定了双语教学的基础,并从兄弟院校调进一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教师。1959年开始招收一定比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使用汉语、朝鲜语双语教学,开始了多民族师生共教共学、团结进步的局面,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存、对话、融合、创新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冷静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挑战,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大力整合办学资源,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学校努力将把多元文化教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特色优势,选择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战略。围绕多元文化教育这一特色,学校提出了“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突出特色,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教学质量为本,强化多元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时代、社会对学校的期许,学校将“立足延边,服务本省,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作为自己的服务定位,大力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多元文化教育充分体现了延边大学文化融合与创新的优势,是学校最为突出的办学特色。依托这一特色优势,学校跨进“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获得了省部共建的机会,同国内著名大学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吸引了祖国各地大批学子来校求学,扩大了学校生源,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延边大学已经建立了东北亚研究与图们江流域开发、朝鲜族历史与文化、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三大学科群,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使50多个二级学科实现了交叉与合作,带动了国际文化、人类社会学、光量子信息等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并催生了新的学科优势与学科生长点。
学校设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实验室)、国务院侨办的华文教育基地和国家汉办的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边疆地区国情调研基地、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渤海文化研究中心、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免疫生物学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良种肉牛选育工程研究中心和五个省级教学实验中心等。学校还设有东北亚研究院、民族研究院等 2个研究院,另有动物胚胎工程研究所等几十所校直属研究机构和院属科研机构。此外,学校还主办国家核心期刊《汉语学习》、《东疆学刊》,并设有中国朝鲜语学会等4个国家级学会,成为学科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十五”以来,学校实施了“人才质量工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与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建立质量与特色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2+2”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段培养的“2.5+1.5”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通过实施中外联合培养双重学位研究生机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十五”以来,学校完成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99项,形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2121篇(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编写教材401种,其中被国内外采用74种,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材奖15项;培育出朝鲜—韩国当代文学、基础朝鲜语(韩国语)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优秀课程39门。2002年、2008年,学校连续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推动学科创新 加强学术交流
“十五”以来,学校依托区域优势和特色,搭建起创新学科平台,学校始终把振兴延边和吉林,繁荣科学和教育为己任,紧紧围绕延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围绕长白山资源保护与开发、图们江流域的开发,围绕延边乃至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跨学科、跨流域的联合攻关。学校承担国家“863”项目、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5项,省部级项目334项,地厅级项目399项,国际合作项目213项,发表学术论文13933篇。 其中国际三大文献收录论文927篇,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2434篇;出版著作633部;获得各种专利47项;获得各类奖项181项。同时,学校形成了“211工程”三期建设朝鲜—韩国语言文学与文化、朝韩日经济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中朝韩日关系史、长白山天然植物化学、生殖与消化系统肿瘤分子病理学、延边黄牛生产与疫病防治、量子调控研究等7大项目科研团队,为下一步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奠定了雄厚基础。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吉林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先进单位,连续13年荣获吉林省科教兴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有教职员工2900多人,专任教师总数1454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700余人,博士生导师59人,硕士生导师465人。现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支,教育部聘任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指委成员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荣获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5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人。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6人;获得宝钢教学奖特等奖提名奖1人,优秀奖1人;获得曾宪梓教师奖和霍英东教师奖19人。吉林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为首的省部级各类专家、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0余人。学校还聘请了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内的4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校对外交流广泛,校际合作紧密,每年派出百余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学校先后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日本、韩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30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还在韩国忠北大学建有一所孔子学院。
改善校园环境 培养民族人才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完备。校园占地276.5公顷(包括正在建设占地52.7公顷),总建筑面积为74.4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语音实验室28个共1000余座,多媒体教室36个共6000多座,教学用计算机4000台;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15000余台件。学校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文献2085852册,电子资源1407322册。各个办学区通过光缆和计数器网络连在一起,使网上办公、远程教育更加便捷,校园网用户达到2216户;建设、完善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系统,以及教育在线、学生在线、实验室与设备信息网等业务网站,提高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以及各种球类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校坚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300多所(原1000多所)朝鲜族中小学教师,80%是由延边大学培养,承担起引领和促进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全国现有的1000多名朝鲜族作家、艺术家中的90%也是延边大学毕业生,为中国朝鲜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依托朝鲜语言文学等学科专业,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朝鲜语文、新闻出版、语言文字研究与翻译及媒体经营优秀人才,在这些领域工作的1000多名朝鲜族优秀人才中,有80%是延边大学培养的。
学校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所辖各县市80%的朝鲜族干部都是由延边大学培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历届州级主要领导中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是延边大学毕业生,他们为民族团结、边疆安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校培养的民族干部有的已经走上了国家和省、州的领导岗位。学校通过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各民族师生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牢固树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各民族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感受多元文化,接触、认同并欣赏不同的民族文化,开阔了文化视野,增强了跨文化适应能力。
延边大学培养的各学科专业民族人才成为朝鲜—韩国学研究、东北亚研究、中朝韩日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重点大学的朝鲜学—韩国学、东北亚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70%以上,全国70多所高校朝鲜语专业骨干教师有85%是延边大学输送的。学校还为国内300多所大学以及研究机构输送了2000余名各个学科优秀的朝鲜族专家学者。
在迎接建校60周年的今天,学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校区扩建工程即将竣工,集中办学的目标就要实现,延边大学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展望未来,全校各民族师生员工将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精神,践行“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突出特色,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为把学校建设成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国内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
共1页 1 |
|
|
|
|
|
|
|
|
|
|
高额学费=背着孩子上学 |
研究生求职 救血癌妹妹 |
|
|
学生头发长老师见识短 |
大学生翻拍"建国大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