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勇于创新 不断推动文科建设与发展 |
|
|
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全国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从1979年创建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文科综合实力位居同类高校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繁荣发展计划,取得较大的发展。
一、交叉突破,特色取胜,开辟文科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在学科建设上,学校坚持“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思路,从高起点研究入手,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并依托学校工科、医科强大的优势,走学科交叉之路,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科。各院系之间也精诚团结、紧密合作,促进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和学科整合。许多“文理交叉,应用见长”的专业,在全国独树一帜。例如,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率先创办“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哲学系将生存哲学、科技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交叉,树起“生存哲学”研究的旗帜,为国内学术界所瞩目。
近年来,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医科背景和整体优势,学校重点组建了一批“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基地,如“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院校研究中心”、“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和“汉语典籍数据库研究中心”等,这批基地均以我校优势学科为基础,紧扣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在争取项目及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更在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引进、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文科发展之源
学校高度重视和鼓励文科青年教师的成长,采取“精选、重用、严育、厚待”的政策,加大青年学术科研骨干的培养力度,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学校相继实施了“博士化工程”和“出国研修计划”,出台了教师聘任制和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实施中青年教师的博士化工程,选留名校、名师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补充师资队伍。选送年轻教师到国内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教师整体知识结构和水平的提升。学校还通过举办“经典名著读书班”,邀请涂又光教授等一批著名学者讲授《道德经》等传统典籍,提高文科教师的人文素养,让专业研究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拓宽文科教师的学术视野,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
三、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文科发展相结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
1994年以来,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并在分析研究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并以此作为办学思想之一。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人文讲座1500多期,出版了《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共6卷),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成为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后,由于大力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人文讲座以及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等,为文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舞台;高水平的人文讲座,也为文科教师提高和认识自己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文科的发展,特别是文科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又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
四、历届校领导高度重视文科建设,是学校文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历届领导班子都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杨叔子校长在全国高校率先倡导人文素质教育; 2000年,周济校长亲自主持制定文科“十五”发展规划;樊明武校长强调,文科在我校国际化办学中大有作为,文科是头脑,应予以高度重视。2000年首次文科工作会议之后,学校确定了“到2020年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以文科、理科为基础,以工科、医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导,以信息学科、生命学科为龙头”的学科建设思路,制定了学校文科2001-2005年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实现文科跨越式发展的十条措施,随后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办公室,加强对文科的建设和领导。现任校长李培根院士提出了“人本、和谐、至善、日新”的新理念,他指出:学校需要发展,发展中需要体现“和谐”并且他提出,在重点发展的同时,要保持学校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氛围、肥沃多学科交叉的土壤、打破学科壁垒、使各院系和各学科之间有更好的融合。历任分管校领导更是直接领导文科发展的各项事宜,全力推动文科的发展。而在学科建设、经费落实、教学改革、图书资料建设、办公用房调整等各方面,各个职能部门也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实际的支持。重视文科、发展文科,已经成为全校的共识。
|
共1页 1 |
|
|
|
|
|
|
|
|
|
|
高额学费=背着孩子上学 |
研究生求职 救血癌妹妹 |
|
|
学生头发长老师见识短 |
大学生翻拍"建国大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