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初三家长致电本报倾诉苦恼,住校的孩子和父母隔阂很深,一点儿也不亲近。北京五中心理老师李红梅建议,对住校的孩子,家长要多交流,让孩子觉得自己没被忽视。
家长赵女士说,儿子在清华附中上初三,由于离家远,每周仅回来一次。虽然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用家长操心,但从住校以来,她觉得儿子和自己越来越疏远了,一天也难得说上几句话,每次在家待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北京十二中初三班主任宋华认为,初中住宿生年纪偏小,大半时间待在学校,回家又要做功课,和父母沟通的时间本来就少,加上有些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会觉得自己被家长忽视了。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就会有疏离感。如果任其发展,不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还有可能影响学习成绩。
李红梅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不妨将家庭中的一些事务和孩子商量,让孩子了解家里的近况,甚至可以让他决定一些事情,比如家具的添购、摆设的变更、家庭活动的安排,甚至家计的管理、收入支出等,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自信,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孩子自然会敞开心扉,主动沟通了。 |